开博体育(一)财务外包的概念以及服务范围。“外包”一词首先是由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1990年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的。至此之后服务外包概念得到英美等国家的认可,服务外包业务开始迅速发展。外包服务大致包括IT外包、金融服务外包、销售和市场以及财务外包等。所谓财务外包是企业将财务管理过程中的某些事项或流程外包给外部专业机构代为操作或执行的一种财务战略管理模式。财务外包属于高端的服务业,主要是知识密集型服务,这必然要求从业人员具有相关的教育经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财务外包的范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基础账务处理业务外包:传统的薪酬处理、采购、交易处理、财务报告外包等;2、部分管理会计业务外包:成本会计、内部审计、预算管理、业绩评价等;3、财务管理业务外包:主要包括投资分析、融资项目策划、税收筹划以及为企业投资及融资提供财务分析支持等。
(二)财务外包的可行性分析:1、基于资源禀赋理论分析财务外包的可行性。埃里?赫克歇尔和波尔特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主要用来解释国际贸易中资源的配置与生产问题,这个理论用来解释不同企业间的业务流程资源配置也同样适用。因为比较优势的存在,这就为会计职能部门的财务外包提供机会。会计业务是否外包取决于企业设置并执行会计部门职能与将会计业务外包之间成本的比较,包括机会成本的分析。2、会计服务职能剥离的可能性。在价值链体系中,会计部门是作为服务职能部门出现的,主要对与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记录以及出具财务报表以供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使用,并通过记录的财务信息为重大项目的投资进行预算、决算。企业可以将对于价值链体系中不重要的财务职能部分剥离,聘请具有相当经验的外部专业机构为企业财务战略服务。3、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价值理论,企业生产要经过研发、设计、采购、生产等一系列环节,一个企业不可能在所有的价值链上都具有竞争优势,而且随着行业间竞争的加剧,将自身不具有优势的环节外包给比自己更具有成本优势和专业优势的企业,能够促使该环节更好的为整个价值链服务。为了降低成本、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提高绩效,通过财务外包,将企业的精力集中于核心竞争力方面,舍弃部分求整体的发展。
(一)我国财务外包业务的特点:我国财务外包的特点总体体现为会计服务对象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服务比较单一,即:1、财务外包服务的服务对象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这类中小型企业主要是缺乏资金,往往聘用外部会计服务机构进行记账、报税等,从而减轻支付聘用相关会计人员的薪酬、福利以及培训等方面的开支。2、从会计服务的内容上来看,财务外包受托方提供的会计服务除了传统的审计、会计核算、税务筹划等,还包括有财务研究、内部风险管理控制、管理咨询、项目可行性分析研究等。3、我国的财务外包业务的发展相对滞后于软件等IT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这与我国会计行业整体发展相对滞后以及由于国际准则、会计制度以及国际沟通语言障碍的影响有很大关系。总体来说,我国财务外包业的发展在广度和深度上与国际性财务外包公司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
(二)我国财务外包业务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我国财务外包业务发展较国际性财务外包公司发展较为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服务的委托方来看,我国民营企业发展模式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很多都是靠家族产业发展起来的,对财务概念认识模糊,比较排斥财务外包,配合性不足,导致对财务外包业务的需求量不足。而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由于业务复杂,规模大以及管理制度的要求等,对于财务外包需求也较小。2、从服务的受托方来看,提供财务外包的主要包括会计公司以及部分会计师事务所。就会计师事务所来讲,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会计服务更具优势。然而会计师事务所资质收费标准的不统一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在从事审计业务以及其他业务获得的收益要大于提供为企业提供的财务外包项目,这使得事务所在开发财务外包项目方面失去动力,而委托方企业可能由于成本以及信息安全的考虑,不愿将会计部门业务外包。3、从财务外包本身来讲,也会存在一定风险。在委托关系下,财务外包的需求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往往存在着委托冲突,即委托道德风险和选择风险。当然财务外包业务也不能完全保证外包活动成功,也会面临失败风险。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如果双方缺乏信任,委托方通过对受托方进行监督和激励以降低成本,往往造成监督成本的增加而违背降低成本的初衷。
(一)借鉴苏州工业园区财务外包业务发展经验。苏州工业园区财务外包示范基地的揭牌,标志着我国财务外包服务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其特点是将财务外包内容不断的拓展和创新,将会计服务与地区企业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针对新设企业提供“公司秘书”服务;B.为股权投资机构提供“财务经理”和“投资经理”的服务外包;C.为园区中小企业上市提供财务融资方案;D.提供项目评审、资金监督、支出评价的专业外包服务;E.针对跨国公司设立财务共享中心,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服务等。
(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会计服务机构一方面应该注重加强服务外包品牌的建立,加强行业整合,为客户提供真正的专业化、个性定制增值服务。另一方面应该注重对人才的培养。
财务分析是一项重要的活动,主要以企业财务报告及其经济资料为依据,结合一定的标准,运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全面分析,为投资决策、信贷决策、销售决策和宏观经济等提供依据。因此要想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就要以财务分析为基础,对相关的财务数据进行更加准确的分析,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企业的进步。近年来,全球外包行业发展迅速,我国会计服务外包行业也在“十二五”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随着ASP(应用服务提供商)、云计算的出现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会计服务外包已经从传统的为降低成本提升到了增加企业活力的战略层次。会计外包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导致两方面的问题出现,一方面社会急需外包型的会计人才缺乏,另一方面高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两方面的问题既矛盾又统一,如何更快更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成为高校财会教育迫在眉睫的问题。
《财务分析》课程的设置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该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解读企业财务报告的能力,能够对企业所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把握企业发展战略对财务数据可能产生的影响,并解读企业所采取的会计政策,透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而通过财务比率分析对企业各项能力结构进行深入认识,从而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做出预测,通过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的运用对企业进行估值。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改革,本文对《财务分析》课程的特点作了如下总结:
《财务分析》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财务分析的基础信息来源于财务报表,真正读懂财务报表是做出科学分析、撰写高质量财务报告的关键。对此,学生首先需要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基础专业理论知识才能正确理解报表中各项目的取数方式及其含义。其次,在《财务分析》课程中需要运用资产负债率、投资收益率等不同系列的指标作为分析的工具,在学习众多指标的过程中显得有些枯燥。再次,除了指标的学习,《财务分析》课程中还要求学生掌握杜邦分析法等专业的分析方法。
《财务分析》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学生除了要牢固掌握财务知识和分析方法外,还要熟悉审计、金融、法律,经济等其他方面知识。另外,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交易更加复杂化与多样化,将宏观环境的变化与企业的发展状况结合到企业财务分析中也是十分必要的。
企业的财务分析既为管理者、投资者、职工等内部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又为金融、财税、审计等监管机构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其用途比较广泛,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必须重点结合具体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除了《财务分析》课程自身特点的制约外,目前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也比较传统和单一。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填鸭式的讲授也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另外,在课程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既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理论知识,又希望学生在课堂上锻炼综合分析能力是不太现实的。课堂上的学习应该是方向的指引和方法的传授,学习任务的完成更多地需要学生的课外时间。总得来说,高职院校对学生财务报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直接导致了以往绝大多数会计专业毕业生都属于“报账型”会计人员,而不是“管理型”人才。
会计服务外包的发展对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财务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外包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并通过灵活运用专业知识、选择恰当的方法为企业进行科学的财务分析,从而应对经济环境的多变性对财务分析产生的影响。与传统的企业财务分析人员不同,会计服务外包人才必须懂得结合企业行业属性选择财务指标。其次,外包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IT技术能力。在大数据的时代下,企业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内外部数据资源,科学的财务分析应当以收集和整理有效的信息为基础。另外,外包人才进行会计服务成果交付的过程中也会更多地借助IT技术。为了更好地满足会计服务外包对人才的提出的新要求,在《财务分析》的授课过程中采用任务导向法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一种新思路。
任务导向法是一种以任务为驱动,旨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任务导向法的实施首先是教师结合课程目标和现时经济环境等提出符合学生当前知识能力水平的任务,并以每个具体的任务为载体,把教学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任务之中。在提出任务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确定完成任务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学生自主地完成相应地任务,从而通过各个任务构建所学课程的知识体系,锻炼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本文认为,任务导向法在《财务分析》课程中的实施可分为三个阶段:
1.建立资源共享平台。《财务分析》是一门理论知识宽泛的课程,仅依靠课堂完成教学任务会显得抓襟见肘。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把理论知识以PPT的形式上传至资源共享平台,并且针对每个知识主题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教师做好课前准备,学生提前自习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更加充分地利用课堂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引导学生提升综合财务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2.搜集案例资料。4个学生为一组,每组负责搜集和整理一家知名企业最新的会计报表及相关资料,然后发给教师。教师则需要对每组学生整理的资料进行汇总并筛选,最后以抽签的方式让每两个小组共用一家企业的资料作为他们进行财务分析的案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两组使用同一个案例资料,既可将两组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又可以保证案例资料的连贯性,易于结合现实市场环境进行财务分析。此外,由学生参与案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可以提高其数据处理能力和信息提炼能力。
1.第一环节。在学生已自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中可先讲解相应主题的重点难点,然后再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引导学生构建该主题的知识框架。这样不但可帮助学生巩固已自学的知识点,而且能够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开博体育。同时,在此环节中教师需要解答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疑惑。
2.第二环节。如果学生已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教师则可将课前已根据相关主题设置好的学习任务分配给每个小组,并且在布置任务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明确任务目标。
3.第三环节。在确定学习任务后,学生们可以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一方面明确任务的分工,另一方面需要确定完成任务的思路和具体步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作为旁听者,在考核学生团队协同作用的同时还可以给予指导,从而提高师生的交流程度。
4.第四环节。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每组学生需要简述自己的分析思路和初步的分析结果。在分析的过程中,每小组可以根据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不同目的而选择不同的分析指标,因为财务报表的使用者可能是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职工,也可能是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政府部门等,他们需要的信息不同,进行财务分析的侧重点也不同。此外,通过情景模拟,学生现场展示他们的初步成果,不但可提高课前准备的积极性,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临场发挥能力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对学生小组的初步成果进行评价并给予改进的建议。
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仅利用课堂的时间去完成相应的任务是足够的。在上述两个阶段的基础上,学生必须更多地利用课后时间进一步搜集数据资料,运用已学理论知识并且尽量结合办公软件和财务软件进行更详细、更全面的分析,最终在网络共享平台提交书面形式的财务报告并给教师作为本次任务的一种考核依据。
为了满足会计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财务分析能力时不仅要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在《财务分析》授课过程中运用任务导向法正是为了实现这些培养目标。但是,任务导向法的实施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密切的交流和反馈。
从婚姻关系的建立到婚姻关系的存续直至其终止,物质财产在其中的重要性处于支配性地位,尽管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对物质财产的重视不便明说。在婚姻关系建立之前,有聘礼(彩礼),有赠送衣物嫁妆;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有对夫妻共同财产的支配或者对夫妻双方财产的约定;在婚姻关系终止时,对财产的分割是双方需要处理的最重要事项之一。因此可以说,财产制度是婚姻制度的核心。甚至有些时候的离婚,有时双方争执的核心问题,就是财产的分割。因此,建立合理的、可操作的离婚财产分割制度就成为各国婚姻法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当然也不例外。本文即欲探讨我国的离婚财产分割制度,并试图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首先明确本文探讨的范围。(1)、本文探讨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包括依法构成的事实婚姻)终止后的财产分割。不包括解除同居关系、婚姻被宣告无效和婚姻被撤销时的财产分割。(2)、财产分割包括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的分割,也包括债务的分担。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夫妻双方的财产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夫妻各自所有的财产,或称特有财产。包括夫妻约定归各自所有的财产和法律规定归各自所有的财产。婚姻法第十八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夫妻一方的财产:(一)一方的婚前财产;(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即一方的婚前财产除另有约定外,持续地属于该方个人财产,是新婚姻法对旧婚姻法婚前个人财产婚后转化的修改。另一类是夫妻的共同财产。按照婚姻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资、奖金;(二)生产、经营的收益;(三)知识产权的收益;(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夫妻离婚后的财产分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财产分割指对夫妻双方共同所有的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的分割,广义的财产分割不仅仅指夫妻双方共同所有的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的分割,也包括对夫妻各自所有的财产的分割和夫妻债务的分担。离婚时的财产分割制度应当包括广义的夫妻财产的分割制度,即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的分割、债务的清偿的规定,同时还包括子女抚养费的分担、家务补偿、经济帮助、损害赔偿的规定,即婚姻法所有关于夫妻双方之间财产分配和影响财产分配事项的规定。这些有关财产分配的规定相互结合,形成一个系统化的夫妻离婚后的财产分割制度。
关于财产的分割,包括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有形财产的含义基本上没有争议,关键是无形财产。我国婚姻法第十七条规定了知识产权的收益,当然也应包括对知识产权的分割,其他的无形财产还有股权,债券,票据,保险等,这些也没有争议。还有人认为谋生技能也算是财产[1],应当作为夫妻共同财产进行分割,就未免有些牵强。谋生技能作为一种劳动能力,它依附于人身,并且很难用金钱衡量,用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的观点,劳动力是没有价值的[2],它只会在劳动中创造价值。所以,把谋生技能也作为财产进行分割,是对财产范围的不恰当的扩大。
很多人认为夫妻离婚时分割的仅仅是夫妻共同所有的财产[3],我认为不然。诚然,“离婚时,应分清个人财产、夫妻共同财产和家庭共同财产”[4],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仅仅分割共同财产,因为即使约定夫妻婚后财产各自所有,仍然有家务补偿,分担子女抚养费等问题,也就是说,个人财产在离婚的时候并不必然全属于个人,还有可能分出来给子女或者原来的配偶,不应否认,这也算是对个人财产的分割。所以,结论是,夫妻离婚时分割的不仅仅是夫妻的共同财产,还包括一部分夫妻各自所有的财产。
此外,债务的清偿、子女抚养费的分担、家务补偿、经济帮助和损害赔偿也是财产分割制度的内容,因为这些都涉及到各方最终所分得的财产的数量。我国婚姻法第41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23 条,第25条对夫妻债务的清偿进行了规定,确属个人债务的,由个人清偿,共同债务共同连带清偿[5]。婚姻法第37条、第40条、第42条、第46条对离婚后子女抚养费的负担、家务补偿、经济帮助、损害赔偿分别作了规定。限于篇幅,在此不一一分述。
总之,法律和司法解释的有关处理夫妻财产的具体规定,与人民法院处理夫妻财产的原则——男女平等原则、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原则、照顾无过错方原则、尊重当事人意愿原则、保证生产和生活的正常进行原则——一起,构成了我国婚姻法的夫妻离婚后的财产分割制度。
对我国婚姻法的夫妻离婚后的财产分割制度的内容有了了解后,下面简单探讨一下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个是照顾无过错方原则的存废问题。照顾无过错方原则,简称照顾原则,很多人赞成保留[5],也有学者主张废除,认为照顾原则没有存在必要[6]。我同意后一种观点,照顾原则应该废除。但与孙若军认为“过错不易确定,照顾原则难以落实”,因而主张废弃该原则不同,本人觉得婚姻法已经规定了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有过错方要承担损害赔偿,再保留照顾无过错方原则没有必要。纪要是有过错一方承担损害赔偿,又要在此基础上对另一方进行照顾,也有违公平原则,因为过错者已经承担了赔偿责任,不应再承受更多的不利。
第二个问题是家务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张素华女士“谋生技能作为夫妻共同财产的法理分析”一文中有明确论述,即婚姻法第40条家务补偿的限定条件是“夫妻书面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各自所有”,在此情形下才能要求家务补偿,“如果双方约定仅针对婚前财产,或者约定婚后财产为共同所有的,则不适用该条的规定”[7]。张素华认为这样的限定是不合理的,“该条件的限制使得夫妻一方很难行使家务补偿权”[8]。本人同意这种观点。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我国婚姻法关于夫妻离婚后的财产分割的规定是比较完善的,并且可以构成一个系统的离婚财产分割制度。但是,这一制度中也存在着问题,存在着争论。
[1]张素华,谋生技能作为夫妻共同财产的法理分析,中州大学学报,2007年1月。
[3]刘洪,从现行的离婚财产分割来看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完善,华东政法学院硕士论文,p17,2001。
[5]蒋婉清,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p9,2005;刘洪,从现行的离婚财产分割来看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的完善,华东政法学院硕士论文,p38,2001;王晓云,析离婚夫妻共同无形财产之股权分割,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p28,200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中国企业财务是什么?由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这是中国企业财务实践中的主要议题,并成为财务理论的基本问题。对此,不少人在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声中,大胆借鉴西方财务学的原理与方法。从目前的财务工作中和财务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感觉到我国财务体系已被西方财务所取代的趋势,我以为这种趋势的出现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无论从概念判断,还是从内容分析,我国的财务与西方财务不能同日而语。在英语中财务是用finance表示,财务管理用financial management 表示。而financial management翻译为中文,其表达又是多义的,如财务管理、金融管理、财政管理等。但中文里财务管理、金融管理、财政管理在概念上的区别是清楚的。从内容上分析,我们几乎难以界定西方财务学与西方金融学的区别,而且西方财务学主要探讨的是以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金融市场为主要环境,以股票、债券等普通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为手段的财务运作问题,以此出发我们可以发现,西方财务学的特点是: (1)在分析对象上,西方财务所考虑的企业仅仅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而且还限于上市公司的财务,把非上市分司,尤其是占企业绝大部分比重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问题排斥在外。 (2)在涉及内容上,西方财务主要探讨股份公司在金融市场的财务运作问题,而对公司内部财务问题,诸如公司内部财务机制、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集权与分权、生产经营与财务安排的协调,母公司与子公司财务关系的确立等很少涉及。(3)在财务管理的层次上,西方财务学首先就宣称是在公司财务经理(financialmanager,vice presidentof finance, treasurer)层次上,研究如何进行财务管理问题。正如美国j·费雷德·韦斯顿和托马·e·科普兰所著的《管理财务学》中的第一句就是财务学可用财务经理的职能和责任来确定其定义。(杨君昌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年版)无疑,这是在企业组织结构中第二个层次上讨论财务管理,在该层次上的财务主要是企业财务决策执行性财务问题。 (4)从西方财务学理论基础分析,西方财务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相互依存,水融。一般认为西方财务的理论基础或者说财务学的基础理论部分被称为财务经济学 (financial economics),它可以划分为7个基本的理论模块: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理论、有效性市场假说、理论、mm的资本结构理论、不对称信息理论。这些基础理论构成西方财务的理论基石,这些模块的涌现无不以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相联系,并成为西方经济学中最耀眼的成果之一。然而这些成果的可操作性或对企业财务实际的指导意义是不能高估的开博体育,这一点连这些理论发明者都承认的。
鉴于西方财务的上述特点,按照西方财务来架构中国财务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是不适宜,甚至是有害的。我认为,架构中国企业财务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按照独立法人主体和财务主体的理念来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和要求;必须服务于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在借鉴西方财务有效、适宜内容、方法的同时,必须总结和弘扬我国财务管理包括传统财务管理中的一些合理、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和操作原理。建国以来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积累了多方面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不少做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仍然具有适用性,我们的任务是要科学地加以概括和总结。综合这些考虑,在本文提出经营者财务的观点,依此出发提出财务管理的分层管理体系。
《会计研究》1994年第5期发表了拙文 《现代企业财务的产权思考》,在该文章里我探索性地提出了从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分析,除监事会行使财务监督外,股东大会、董事长、总经理、财务经理三个瓜分了企业全部财权,形成财务管理的不同层次的观点,这三个不同层次的财务管理通过了《公司法》和各公司章程的规定,明晰了各自享受的财权和有效的约束。这里在此基础上,就这三个层次对企业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的观点,其中董事长、总经理的理财本文称为经营者财务,处于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这是由法人财产权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
按照目前流行的解释,所谓法人财产权是指企业依法成立取得法人资格后,对出资者投资形成的资本金及其增值以及企业在经营中负债形成的全部财产,依法享有法人财产的战胜、使用、处分和相应的收益权利,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出资者承担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出资者只以投入企业的资本额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成为独立的产权主体,企业的法人代表成为法人财产权的经营者。我认为,法人财产权的核心是企业的财权,产权主体的实质是财务主体,企业经营者首先是一个财务管理者。
法人财产权产生的前提是股东与公司董事之间的信托关系(即以信任为基础,以委托为方式,由企业经理股东经营企业的法人财产)。但是,从财务管理上分析,这种信托责任或信托关系具体又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企业出资者委托董事或经理为其人,以实现企业投资者收益最大化目标来管理企业财务;二是企业内部高层经营者委托中层经营者(财务经理)行使企业中层级基层财务活动进行管理的权力。遗憾的是,目前我们讨论财务管理主要局限于第二个层次上的财务问题,尽管这是最直接、最明显的财务关系,但并不是最关键、最主要的财务关系。
法人财产权概念的提出,使原有集所有者、经营者、财务经理职能于一身为特点的财务机制和层次,发展成为所有者、经营者、财务经营人员分工协作为特点的财务管理机制。此时,企业的整个财务管理活动已表现为下表所示的三个基本决策层次。 管理层次
1.所有者财务在企业以法人形式存在以后主要是一种监控机制,而不是一种决策机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资本出资者与企业经营者出现错位日趋明显,即所有者并不一定是企业的经营者,法人概念的提出,使企业作为财务主体,其经营者具有财务自开博体育,有权独立进行财务活动,包括资金筹集、投资、使用、分配和偿还的自和财务预测、财务决策的自。这些权利排斥着包括出资者在内的任意干扰。况且,作为企业财务研究的重点决不是出资人意图是什么,而是关注经营者应该如何理财,完成信托责任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所有者财务主要是一种监控机制,在经理革命的浪潮中得以进一步体现。所谓经理革命即领取薪水的经理人员在高层管理中逐渐取代传统的所有者而占支配地位,这里现代工商企业扩张的产物,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这种经理式企业在美国到本世纪50年代基本成熟和完善。因为经理革命的完成,牢固地确立企业经在企业经营财务决策中的中心地位,原始出资人难以再染指企业财务决策,企业的法人产权越来越由经理阶层全权支配和处置,法人财产日渐脱离原始产权而不断彻底独立化。尽管,这种变化并不意味股东控制本身已经不存在,更不能认为所有权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只是股东对企业经理的控制更注重通过股票市场来实施间接控制。
2.财务经理的财务是注重日常财务管理,是经营者财务的操作性财务。财务经理的职责,根据外国经验和我国具体情况财务经理的职责可规定为以下几项: (1)处理与银行的关系;(2)现金管理;(3)筹资;(4)信用管理;(5)负责利润的分配;(6)负责财务预测、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工作。
正如詹姆斯·c·范·霍恩所说:本人在同许多公司财务主管人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管理流动资金上,长期投资和筹资决策等方面占用时间则较少。(参见《财务管理学原理》詹姆斯·c·范·霍恩著王文元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序言)。财务主管人员的职责的规定是由他们的地位决定的。所以,如果把财务管理的全部内容仅仅界定为财务经理的职责范围,其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
3.经营者财务才是企业财务的精髓。 企业财务的主要着眼点是财务决策和财务协调。从财务决策上看,企业财务方面的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政策的安排都事关企业生存和发展,这些决策尤其是长期财务决策一般与企业组织结构中的最高经营者紧密相联。如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设备更新改造、对外扩张、股票发行、债券发行决策、公司改组、融资租赁等对于企业长期盈利能力有战略影响,因此只能由企业最高层次来考虑。可以说,财务决策是典型地涉及到企业最高层次的决策或者说企业所有重要决策都具有重要的财务意义。这些问题是财务部门不能所及的,尽管财务经理可以或应该参与预测分析和决策以后要组织决策项目实施。
从财务协调上分析,把资金运动、现金流量和生产经营活动有序协调,实现财务、产品、市场、技术、人才管理的统一,仅仅依靠财务经理的努力而没有企业经营者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
1.经营者财务的对象是全部法人财产, 是对企业全部财务责任,包括出资人资本保值增值责任和债务人债务还本付息责任的综合考察。财务经理财务主要是短期资产的效率和短期债务的清偿。
2.经营者财务的着眼点是决策、组织和协调, 而且这种决策主要是企业宏观方面、战略方面的。财务经理财务的着眼点主要是营运问题。在协调上分析,经营者财务要关注两个协调:一是外部协调,即协调企业与股东、债权人、政府部门、业务关联企业、社会监督部门、中介机构等错综复杂的关系,目的在于树立企业良好的财务形象;二是内部协调,即协调企业内部各单位工作、业务上关系,目的在于减少内部磨擦,使各项工作有序和谐、提高运行效率。
(4) 动态协调与例外管理。即对企业经营运行中的问题,包括生产经营的随机变化和财务关系的不协调等随时加以修正和解决。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按照法人治理结构机理,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工会等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这些组织机构之间范围的科学分工,保证了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的相互制衡,这种制衡约束机制制约的主要对象是企业高层经营者。尤其在完善的市场体系下,股东通过在股票市场上买卖股票的方式来评价企业经营者的业绩,影响公司的经营决策。如当股东对现任经理或公司的经营状况不满意而抛售股票时(即股东用脚投票),会引起该公司股票价格下跌,股价下跌会使该公司面临一系列困难和危机,以致破产倒闭。如果这样公司经理也将承担职业风险。
财务分层管理理论,尤其是经营者财务概念的提出,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传统财务管理不少应该肯定的东西:
1.在财务管理所涉及的企业范围上, 中国财务研究的是所有企业的财务问题,既包括公司制的企业,也包括非公司制的企业,既包括大中型企业,也包括小企业的财务问题。而不象西方财务所考虑的企业仅仅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把非上市公司,如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问题排斥在外。
2.在涉及内容上,中国财务考虑的重点是企业内部财务问题, 诸如企业内部的财务运行机制、内部财务管理制度、集权与分权、生产经营与财务安排的协调等。在内容上,中国财务管理渗透西方财务四个无法比拟的结合:财务管理与生产经营管理的结合;内部管理制度与外部政策要求的结合;财务的价值管理与实物管理的结合;财务的合规性与合理性的结合。这几个特点既与西方财务主要探讨股份公司在金融市场的财务运作问题相区别,而且与财务的专业管理相区别,可以说,要不是经营者财务,不可能实现上述结合。
当然,经营财务决不是对我国传统的、有益的财务管理体系和机理简单的重复,在弘扬传统财务管理精髓上,经营者财务的观点又使得中国企业财务以开放的心态向更新颖、更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第一, 经营者财务产生的客观基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与经营者的信托责任关系。
第二,经营者财务的内容,在关注内部财务运作的同时,还要关注企业的商品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上的财务运作问题。商品经营、货币经营和资本经营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三大主体。
第三,在制约机制上,经营者财务的决策最直接受到所有者财务意识、要求的制约,而首先不是政府作为社会经营者的政策、计划的约束。
第四,在财务管理方式上,由以静态管理为主向以动态管理为主。在我国传统体制下,企业资产很少通过市场流通,改变所有者主体,对资产管理主要侧重企业内部实务量的增减,资本的凝固状态导致大量资本难以发挥应有效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产权的价值化、商品化、市场化成为必然。
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为了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迫切需要我国高校培养大量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融合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和金融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专业,集应用性和创新性于一体。在上述背景下,探索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创造;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因此,本文试图突破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侧重于围绕理论学习、知识传授来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传统观念,以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为例基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来构建财务管理特色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一)实践教学课时较少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对实践环境要求不够严格,国内许多高校所制定培养方案的实践课时占全部课时的比例较低。虽然近年来有所改善,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学时比例仍然偏低。据经验数据统计表明,国内很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课时能够超过15%,欧美发达国家大多数高校该专业实践课时占比则超过50%。这一问题导致财务管理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讲授,轻实际操作现象,进而造成了毕业生实践操作能力偏弱,对学生就业竞争力、创新创业能力带来了负面影响。(二)实验室基础比较薄弱国内许多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不够重视,不少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而是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共享实验室,即在共享实验室硬件基础上专门安装少量的财务软件,实验室基础比较薄弱。这一现象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对财务管理专业的特殊性考虑不够,财务管理专业更重视实际操作,需要安装和运行ERP、Oracle、CS-MAR、Wind、SPSS、SAS和Stata等大型软件,对硬件设备要求更高,在很多情况下共享实验室不能满足这些要求。二是不能保证实验教学课时数量,由于各大高校经管专业招生数量巨大,共享实验室往往超负荷运行,财务管理专业实验课时不可避免被其他专业挤占,影响了财务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三)校外实践基地不足大学生校外实践对学生校内课程拓展、未来就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不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临近毕业时主要依靠学生本人联系校外实习单位,不得不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未能建立稳定可靠的校外实践基地以实行集中实习;即使一些高校有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但数量和质量都存在不足,而不得不采取分散实习+集中实习的方式。在校外实践基地缺乏情况下所采取的分散实习模式不利于对学生实习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和管理,使学生校外实习流于形式,对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校外实践效果造成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四)校内外实践教学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虽然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包括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但是这些教学环节缺乏总体设计,没有形成一个由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制度和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相互衔接、相互支持的贯穿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完整体系,严重制约了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明确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教育”等大潮推动下,以及我国经济正处于新常态的新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的实践教学目标必须适应这些变化。因此,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将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总体目标设定为培养国际化、应用型、创新型具有互联网思维的财务管理人才,具体目标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财务应用能力、财务创新能力和网络技术运用能力等。(二)确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在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指导下,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将实践教学内容划分为课程实验、综合实验、校外社会实践、校外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多个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环节,形成模块化、一体化、流程化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1.课程实验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和《财务报表分析》等,在教学过程中,可对每一门核心课程在理论课完成之后设计一定数量的教学实验项目,从而使学生掌握基本财务与会计理论知识,为学生日后财务管理实践工作经历打下技能基础。2.综合实验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在核心专业课程实验项目基础上设置专门的综合实验课程,这些课程一般在实验室中进行。主要的综合实验课程包括《会计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财务管理案例分析》开博体育、《企业经营决策沙盘模拟》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个人实验或分组实验方式要求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模拟实验内容,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财务职业生涯操作技能奠定基础。3.校外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寒暑假参加各种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将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从而进一步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组织学生申请和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及参加“挑战杯”、行业分析等各种财务管理专业社会实践竞赛,通过参与财务管理专业项目研究、竞赛来培养实践和创新能力。4.校外专业实习校内实验这一实践教学环境只是简单的模拟财务职业环境,其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因此,应要求学生在更贴近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进行教学实践,校外专业实习环节则必不可少。校外专业实习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两种模式,为了提高财务管理专业实习质量和水平,方便全过程监控和管理学生实习情况,应尽可能实行集中实习模式。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的稳定实习基地是实行校外集中实习模式的必要条件,因此,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将不断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和拓展作为校外实习环节的重中之重。5.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在学生完成实验课程和校外实习等实践教学内容之后的最后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要求毕业论文选题、写作和答辩过程中应结合财务管理实务操作的现状,训练和考核学生财务管理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论文的实践应用价值。(三)完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顺利运行,需建立和健全各项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具体制度包括对实践教学内容各环节组织管理、过程管理、人员管理、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管理、校内外实践教学协调管理等制度。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完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步骤如下:一是对现有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和补充;二是组织专业教师和行政教辅人员学习相关制度,三是将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装订成册,进行归档管理;四是提高制度执行效力,对财务管理专业各项实践教学工作严格按照制度规范运作。(四)建立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在完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制度的同时,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积极建立实践教学的资源保障机制。具体资源保障措施包括师资保障,实验室保障,实践基地保障,课程建设保障。其中,师资保障包括校内实践课程教师、校内实习指导教师,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等方面的保障;在积极培养现有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同时,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积极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内全职和校外兼职实践指导教师。实验室保障包括实验室软、硬件设备、实验室环境等方面的保障;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已经建设完成专用的财务管理专业实验室,不断完善软硬件条件。实践基地保障包括与国内外会计师事务所、大型企业、金融机构等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已经与毕马威事务所签订实习基地协议,并已将其建设为省级实践教学基地,现在财务管理专业正积极争取在海外建立实习基地。课程建设保障包括在专业老师深度参与下优化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实践课程,并积极开发新的实践课程;根据实习基地协议,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将与毕马威公司共同开发实践课程,由校内外教师共同完成该实践课程的教学任务。上述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共同构成华南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字体系。其逻辑关系是:以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作为基础条件,使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作用,最终促进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实现(具体见下图1)。
(一)实现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各环节相互衔接根据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各环节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实践教学工作实践中必须建立与培养国际化、应用型、创新型具有互联网思维的财务管理人才目标相适应的、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课程实验、综合实验、校外社会实践、校外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相互衔接的五个内容模块的子系统。在工作实践中,应突破各内容模块的衔接壁垒,实现无缝隙对接,实现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目标。(二)建立财务管理专业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协同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和学生构成三对互为资源要素的供求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校外实践基地需要学校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学生需要成才和就业;学校需要提升教育和科研水平。通过产学结合使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双方的资源供给真正长期化,必须建立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专业校内校外实践教学的有效协同机制。(三)对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进行有效评价为了实现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运转,需要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科学和合理的评价。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包括对学生和教师评价两个维度。其一,科学合理地评定学生的实验课程、课外实习成绩,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动力,创建良性竞争机制。其二,科学合理地评价校内外教师实践教学质量,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考核和激励,能够激励教师不断地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因此,应从上述两个维度建立一套全面、系统、科学、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以实现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乃至人才培养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一个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院系通过不断改革和发展,整合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对实践教学体系各子系统、各模块环节进行整体的顶层设计,并在相当长周期内通过不断改进来付诸实践,这样才能真正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和开放式的财务管理特色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最终实现培养国际化、应用型、创新型具有互联网思维的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1]郝晓雁田祥宇.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6).
[2]李炜.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财会通讯.2013(4).
[3]钱美琴.应用型院校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3).
[4]靳永军.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4(11).
[5]孙承飞.能力提升视角下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2015(12).
[6]田祥宇郝晓雁.本科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12).
探讨会计理论课程的问题,首先要界定清楚其与会计理论相联系的几个基本问题:
1.关于会计理论的概念。目前会计理论的概念存在着多种解释,学者们各言其是、风格迥异。美国会计学会(AAA)将其解释为:一套前后一致的假设性、概念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是一个旨在探索会计本质的总体性的参考框架。瓦茨和齐默尔曼在《实证会计理论》中对会计理论的解释为:会计理论的目标是为了解释和预测会计实务,解释是为观察到的实务提供理由,预测是指会计理论应能够预计为观察到的会计现象。[3]我国会计学家葛家澍教授将财务会计理论定义为:来自会计实务,高于会计实务’反过来可以指导会计实务的规范性的概念框架。本文将其归结为:会计理论是一套内在一致、协调一贯的,可以提供总体性参考框架的原则,其作用是为了解释和预测,解释是对现存现象的说明,预测是对未来可能发生事项的判断。基于这一界定,本文对会计理论课程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2.关于会计理论的作用。会计理论的作用是会计理论课程与会计专业其他课程,包括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及管理会计?^课程区别与联系的关键所在。会计是一门实务性较强的学科,会计专业的其他课程偏重于实务,阐述的是一系列的程序、方法和技术,而会计理论课程阐述的则是对现存实务行为的解释,预测将要可能发生的实务,据以指导和开拓。因此,基于会计理论的作用,使得会计理论课程可以将各个与会计相关的课程融会贯通,从而加深对会计专业方法的理解和认识,体现出会计理论课程的不可替代性。
3.关于会计理论的发展。理论总是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开博体育、发展的,会计理论也是如此。会计理论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发展。首先,会计是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伴随着政治、经济、法律等发展而不断发展;其次,会计是有国别差异的,尽管全球经济一体化导致了会计国际趋同,但是仍不可忽略中西方文化的交叉与碰撞,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国内环境的冲击,自然会导致会计的变化和发展。然而,无论是历史还是国际环境,最终归结为一点,会计理论的发展是与实践相联系的,毕竟理论来源于实践,不可与实践脱节。
目前会计理论的发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理论落后于实践,急需新的理论出现,如衍生金融工具、通货膨胀、人力资本等事物所引发的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问题’旧的会计理论无法指导实践;二是理论超越实践,国外有些先进国家的应用理论又超越了我国的实际情况,使得理论无法很好地与实践相适应。会计理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会计理论课程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本研究对国内重点财经院校及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14所高校硕士研究生会计理论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有关情况汇总如表1所示。
1. 课程名称不一致。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种称为会计理论研究,一种称为财务会计理论研究,还有一种称为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课程名称的不明确,表明目前对会计理论的一些概念问题界定不清,影响了会计理论课程的授课效果和会计理论课程作用的发挥,亟待改进。
2. 课程教材和参考资料不一致。调查中发现,大部分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采用的是国外教材。应当承认,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研究方法上,而且也表现在许多领域方面我们没有人家了解得深刻。H但是正如前文对会计理论研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所讨论的那样,这会导致一些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
3.课程重点、授课内容不一致。没有统一的教材,自然不会有统一的重点授课内容。当然,各高校没有必要必须有相同的授课内容,在会计理论研究的各个领域,各高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和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作为授课内容以教材为载体传授给学生,也便于不同学校的相互比较,取长补短,这也是一种交流与学习的方式。但是作为会计理论课程的基本框架应该趋于统一,重点授课内容所涉猎的部分应该无所偏差。
另外,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目前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需要关注,即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层次性。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为了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的会计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开始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分为两种类型,即应用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应用型教育实行两年制,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研究型教育实行三年制,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本文将在此分类的基础上,对以上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课程改进建设意见,以期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根据上述研究分析,以下着重对会计理论课程的课程名称、教材和参考资料的选取以及重点授课内容进行讨论。
会计理论课程名称的界定关系到与会计学专业其他主干课程协调、会计理论课程内容的构建、教材及参考资料的选取等一系列课程教学的关键问题。关于会计理论课程名称现在存在两类争议,一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基础理论的争议,二是会计理论和财务会计理论的争议。
部分高校采用会计基础理论研究作为会计理论的课程名称。这是将会计理论按照内容分类,将其划分为会计基础理论、会计应用理论和会计开发理论三个部分所致。这些高校认为’会计理论只需研究以基本原理为依据,运用科学知识,阐述会计领域会计运行的基本理论即可。其忽略了在会计实践中创造性运用的应用性理论,以及阐述新技术和方法的开发性理论,缺乏会计理论研究的完整性。因此,会计基础理论研究这个名称不能包含会计理论的全部内容。
部分高校采用财务会计理论研究作为会计理论的课程名称。这些高校认为,会计理论研究的着作从20世纪20年代W?佩顿公开出版的《会计理论一~兼论公司制企业的专门领域》到20世纪90年代Scott着的《财务会计理论》,所有着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论书名是“会计理论”还是“财务会计理论”,所讨论的内容实际上都仅限于财务会计理论。实际上,在管理会计产生之前,会计理论只是指财务会计理论和审计理论,而管理会计独立成科以后,会计理论同时包含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就本研究当前掌握的国内会计理论着作来看,除魏明海和龚凯颂着的《会计理论》中将管理会计理论包含其中外’多数会计理论着作讨论的都是财务会计理论的内容。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会计理论的内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会计理论是指财务会计理论,广义的会计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为此,考虑课程名称的科学、合理性以及与其他课程间的协调等因素,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可以按以下两种情况处理:一是如果既开设财务会计理论,又开设审计、管理会计理论等课程,那么,会计理论适合采用财务会计理论作为课程名称;二是如果只开设一门与会计相关的理论课程,则适合采用会计理论作为课程名称,其内容可以包括财务会计理论、审计理论和管理会计理论的内容。
另外,考虑高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差异,可以将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两年制)的课程名称设定为“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或“会计理论与实务”,将研究型硕士研究生(三年制)的课程名称设定为“财务会计理论研究”或“会计理论研究。
会计理论课程教材和参考资料的选取与会计理论课程重点授课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调査显示,目前会计学专业研究生会计理论课程的教学使用较多的国内外教材有如下相关着作:
1.国外相关着作。国外的相关着作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以信息经济学为基础的会计理论,二是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为基础的会计理论。
(1)《财务会计理论》(WilliamR.Scott着)是目前国内研究生会计理论课程教学中最为流行的教材之一,该着作最大的特点是以信息经济学为基础来阐述会计理论,试图以信息经济学的框架来解释会计在现实世界中所遇到的基本矛盾。?其主要内容结构如上表2所示。
(2)《会计理论》(HarryI.Wolk,JamesLDodd和MichaelG.Teamey着)是国外会计理论着作中另外一种普遍采用的结构,即以财务概念框架为基础阐述会计理论。嗔主要内容结构如表3所示。
2.国内相关着作。国内的着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弓I进西方会计理论的内容和结构而编写的会计理论着作,二是融入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着作。
(1)《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着。该着作多处引用美国亨德里克森(Hendriksen)的《会计理论》,多次将其研究成果纳人其中%并吸纳百家之言,在此过程中表达观点是较早地弓I进西方会计理论的内容和结构而编写的会计理论着作。该着作基本上是以财务会计理论框架为构建基础编写而成,其主要内容结构如表4所示。
(2)《会计理论》,吴水澎、谢诗芬和薛祖云着。该着作中融入了我国国情,分析了如何构建中国特色会计理论体系等相关问题,进一步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主要结构内容如表5所示。
3.国内外相关着作的比较分析根据对相关经典着作的分析,我们发现,当前的会计理论相关着作既存在差异,也存在共性。差异是可以理解并提倡的,着书者理论演绎,皆由己出,标新立异,自成体系,如类似Scott等以信息经济学为会计理论研究的视角而构建会计理论体系,既顺应了信息时展的要求,又符合其自身的基本环境需求,做到理论的构建与实践相适应,但各相关经典着作仍然存在一些共性可寻。
共性是基本上可以将会计理论总体结构划分为三大部分,即导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导论包括会计理论、会计理论历史发展;基本理论包括会计理论假设、原则、研究方法以及财务概念框架等相关内容;应用理论包括会计准则制定等。另外,还有两个特殊的问题,一是关于一些前沿问题,这部分理论在国内外相关着作中有所体现,它是会计理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与实践相结合而生的理论,避免理论落后实践。二是关于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这部分理论在国内的部分着作中有所体现,它是结合我国基本环境而探讨的内容,避免理论超越实践。关于是否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尽管有人持怀疑和反对态度,认为过分强调中国特色,会阻碍会计的国际协调,影响会计国际化等等,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体系是客观存在的”这一共识。
纵观国内外会计理论相关着作,本文认为,因各着作存在共性,关于会计理论课程教材及参考资料的选取可根据各高校的自身特点及研究成果,自行选定。若参照国外教材,在注重国际先进会计理论介绍的同时,还应关注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在借鉴国际会计理论经验的同时,应当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尽管教材各异,但是会计理论课程的重点授课内容理应殊途同归。本文认为,硕士研究生的会计理论课程重点授课内容不应忽视以下四个部分:
一是导论。这部分内容至少应包括会计理论的发展史以及整个课程结构框架的介绍两部分内容。如前文所述,会计理论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它的发展是反应性的。历史是凝固了现实的,不管从什么视角来构建会计理论,采用什么会计方法,要了解会计理论,都离不开对会计思想和实务历史发展的把握。只有了解了会计理论历史发展的轨迹,才能对其当前的发展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掌握未来会计理论发展的脉络和趋势。
二是会计基本理论。通过对国内外的会计理论相关着作的分析,我们发现,这部分内容不可或缺地包括会计的假设、原则、目标、研究方法等,可以根据财务概念框架加以构建。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在介绍国外会计理论时,要考虑国际会计理论的本土化问题,要注意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同时要注意加强对我国会计理论的提炼和总结。
三是会计应用理论。这部分内容的核心是关于会计准则制定问题,这也是会计理论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在会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准则是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媒介,对实务具有规范作用,但却依赖于会计理论这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的系统加以支撑。任何会计理论课程授课内容,如果缺少了会计准则部分都是不完整的。
四是会计理论前沿。在当今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问题,会计理论需要对其作出解释,会计理论课程中应包括前沿问题的讨论,如物价变动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这些问题的探讨是将会计理论密切联系时间的结果,同时也可以看到会计理论是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与改进的。
从会计电算化到财务信息化,已然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大趋势。我们认为,所谓财务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作为财务管理系统基本构成要件,通过对本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同状态的全方位监控,形成有效决策所必须的、综合性与集成性相融合的财务与业务信息,从而实现价值创造的过程。财务信息化是对会计电算化的升华与发展,我们在开展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的调研过程中发现,许多企业面临着财务信息化建设模式选择的困惑,也就是说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财务信息化比较通畅。而且在这个问题上,国内很多知名企业也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探索历程。以国内有名的清华紫光公司为例 ,该公司1997购买了万能财务软件(DOS版),后来更换为WINDOWS版财务软件,1999年曾试图按照当时的业务需求量身定制,自行开发ERP系统,但由于流程的改进以及新的业务、新的模式的产生,导致新系统处于不断变更开发需求和测试阶段,以失败而告终。2000年,迫不得已,仓促决定采用金蝶ERP系统,使紫光的业务系统从手工时代进入数字时代,但由于对科学选型方法论的忽视,以及系统本身实施方法论的不成熟、产品应用不成熟,导致系统并不能有效满足紫光的业务需要。2年之后,紫光管理层不得不忍痛决定全面替换原有系统。2003年3月底,清华紫光ERP一期项目正式立项,选用SAP大型ERP软件(商务套件)。作为SARS期间第一个启动的SAP实施项目,清华紫光在四个月的时间内实现了北京总部和全国10个外地分支机构的一次性整体上线,创造了SAP实施历史上的又一个记录。紫光SAP系统彻底实现了财务、商务、销售之间、总部与分支结构之间、管理层与运作层信息的“实时共享”与“高度集成”,彻底消灭了信息孤岛,实现了“紫光人都讲普通话的目标”。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企业财务信息化发展进程中,软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财务信息化建设模式,选择财务软件,非常重要。我们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人长大了,衣服就要改”,否则必然会“捉襟见肘”,必须慎重考虑,科学选型,否则决策失误的损失,真有可能使企业“早逝”。这也进一步增进了我们进行财务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的信心和决心。在综观中国企业财务信息化发展进程实践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研究,总结和发展出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模式“六条道”:构、买、租、包、股、合。
所谓“构”就是为满足特定需要自行开发或者构建企业所需要的软件系统。这种模式在中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早期比较流行。曾经出现过委托外单位定点开发和自行组织开发等不同形式,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自行构建会计电算化所需要的软件系统。所谓委托外单位定点开发,就是通过签订委托开发合同,委托科研院所在规定时间内开发出适合本单位需要的会计软件。这些定点开发单位凭借其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和技术水平、拥有“两栖”人才、工程化管理以保证软件质量,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软件的开发目标是否达到、开发费用是否合理、软件开发后的维护问题又怎么办等都难以解决。而自行开发就是组织企业内部软件技术与财务骨干,凭着财会业务熟,所开发的系统实用性强,开展工作。但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软件开发周期长、开发费用高、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而且在“谁开发,谁维护”的体制下,不能有效调动开发人员的积极性。也正因为如此,这种模式没有能够长期延续。
今天我们讨论这个模式,应该更加关注的是企业(集团)自行构建财务信息化平台,包括软件资源、硬件资源、网络技术与人才培养,而不能仅关注财务软件(以下各种模式的讨论也应该在这个意义上展开)。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构”的模式就“今昔不同”了,也就是说,即使是采纳“构”的模式,也不可与以往“同日而语”。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这种模式的讨论才有意义。
所谓“买”就是软件的商品化,通过买卖的方式实现软件所有权与使用权的转移。1988年8月全国首届会计电算化学术研讨会,认为会计软件作为一种特殊的技术产品,是脑力劳动的结晶,从事这种劳动的人,如果不能及时、连续地得到补偿,这种劳动是无法继续的。为此,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财务软件通用化、标准化的开发思想,为财务软件(当时称会计核算软件)的商品化奠定了基础,此后,用友会计软件服务社成立、先锋会计核算软件率先通过财政部组织的评审,便有了财务软件商品化的实践,而且这种实践是“一发不可收拾”,一直延续至今,仍以不可阻挡的趋势蔓延、发展。
从这么多年的发展来看,软件的商品化思想与实践确实为中国财务信息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方面购买商品化软件比自行研制在成本上相对要少些,同时生产商品化软件的公司都是一些专业公司,其开发经验丰富,考虑问题较全面,软件又获得相关部门的认可,可信度高;另一方面,购买商品化软件基本上都能解决好软件维护问题,升级有保证。
但在发展进程中,中国财务软件的商品化发展也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之处。比如财务软件功能上的完善问题。我们认为,一方面要对现有的核算型软件的功能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扩充和完善,如增加特权修改、账务数据文本输出、会计交接、建账审计、压缩备份等实用性强的功能;另一方面,要根据我国企业管理和管理会计发展的现状,进行周密的调查、分析,在考虑充分利用核算型软件提供的财务数据的基础上,确定适应财务信息化发展的软件开发策略。再比如在软件厂商方面不可过分关注市场“炒作”等。
更重要的是“买”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事实上对于企业来说,更加关注的不过是软件在企业使用过程中带来经济效益的改进,而不是想拥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所有权。也许实际上根本谈不上什么所有权,只不过是“幌子”而已,软件厂商根本就没想过转让软件所有权,只不过是使用权的转让,而外人却误认为是所有权的让售。但仅是使用权,企业就要一次性支出一大笔费用(抑或投资),收益却不得而知,还到处弥漫着“IT黑洞”、“IT生产率悖论”等“流言蜚语”,其决策者所面临的风险和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所谓“租”就是租用软件公司所开发的财务软件,以租金形式支付一定的费用。这种思想主要还是源于商品化的一些固有缺陷而提出来的。既然“买”的风险较大,企业必然会想方设法来降低其中的风险,此时财务部门责无旁贷地需要为管理层出谋划策,此时“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财务人员视野。这时,第三方应用服务提供商(ASP)有了商机,他们拥有“打包”的在线应用系统,以按月收费的方式租给商务用户。这种在线租用的方式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种较为恰当的方式,一次性投入很少资金就可以开展财务信息化工作,但是对于大型企业来说,业务环节多,数据处理量大,“在线租用”已然难以适应其管理需求。但是软件开发商为何不可直接将财务软件租给这些有需求的企业呢?或者是这些企业自身存在观念问题,自以为是,本着“家大业大”、“财大气粗”、“只买不租”的念头,非要购买才自我觉得光彩?抑或只有软件没有相应的配套硬件还是无法运作?或者是软件开发商观念不够开放,守着“只售不租”的理念经商?也许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和讨论的问题。
即使种种原因都可能客观存在,财务上不是还有“融资租赁”的方式吗?通过融资租赁解决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一揽子”问题,从硬件到软件再到网络建设一并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不也是一种减少一次性支出过大、降低风险的途径吗?当然,我们在这里只是提出一种建设思路,即使“融资租赁”方式可行,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也还有很多实际难题需要管理者或融资租赁商协商解决。
所谓“包”就是“外包”,其基本理念是“扬已所长、避已之短”。企业要做自己最能干的事情,把自己不擅长的工作包给那些能做好这些事情的专业组织去完成。在管理领域,“外包”的理论基础是核心竞争力。以世界知名的耐克公司为例,耐克的核心优势是品牌、设计和市场营销,而不是制造,于是耐克就把制造和其他非核心的支持部门外包到低成本国家,以谋求其核心竞争力。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IT外包”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从本质上看,“IT外包”是一种合同协议,公司组织以支付费用为条件,提交IT部门的部分或全部控制给一个专业化的外部组织,签约方依据合同所签服务协议条款,通过提供IT资源和专业技能来交付相应的服务。如果将财务信息化工程看成是企业IT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可以将其列为外包对象,但是必须考虑外包商的选择,特别是对外包服务的质量、服务可持续性、控制步骤等方面要格外重视,同时还要兼顾到技术知识以及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等方面。我们认为,从财务信息化角度考虑,对于那些涉及财务与业务方面简单的、大量的、重复性的、不需要更多创造性劳动的实务性事务,如应收账款管理、应付账款管理等业务,可以外包;对于那些需要更多、更高的知识深度和对企业来说针对性更强的财务业务,可以根据公司的实际状况和外包商资质情况,具体分析决策;而对于那些需要对企业战略和生产工艺流程有深刻理解,对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有着重要影响或帮助的财务,则不宜外包。
也就是说,我们主张“外包”成为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模式之一,但并不主张将企业(集团)所有财务信息化业务全部外包出去,而是需要管理层根据实际状况进行实事求是的决策。
所谓“股”就是以资源“参股”的形式建设财务信息化平台。这些资源可以是硬件资源、软件资源,也可以是网络技术资源等。一旦这些资源都以股份形式进入企业(集团),那么资源提供者成为企业主要利益相关者,甚至成为同一个利益共同体。
与“构”、“买”、“租”、“包”等模式相比,以“股”的方式建设财务信息化工程,可以消除一些不利因素,毕竟在前四种模式下,企业与软件厂商、硬件厂商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是否会为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使出“全身解数”,很难说。而在“股”的模式下,利益驱动将迫使各方极大限度地为企业财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出谋划策。当然,我们承认,前四种模式也有利益驱动的因素,只不过那种利益是一种固定的合同利益。而我们这里所讨论的“股”的模式,利益是不确定的,是一种“剩余索取”的利益,只有大家齐心合力,把“蛋糕”做大了,才有利可图。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体系和指导会计实践的基础。长期以来,国内外会计学者一直致力于财务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并且提出各种财务会计理论框架设想。但是,这些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有的构成要素过多过细,相互关系结构纷繁复杂,有的构成要素层次关系不清,难以概括现代财务会计理论的丰富内涵。因此,有必要构建与现代会计发展水平相一致、结构严谨的财务会计理论框架。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构建会计理论要素和逻辑关系的构造体系,它是由财务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应用理论和财务会计环境理论相互结合、有机构成的一个理论系统。财务会计基础理论是构成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要素,包括会计目标理论、会计假设理论、会计原则理论、会计要素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检验理论等;财务会计应用理论是将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应用于会计实践、指导会计实践的理论,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理论,如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会计法规等方面的理论、会计基本准则理论、会计政策理论等;财务会计环境理论是对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财务会计应用理论产生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包括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企业治理结构、企业经营活动及规模、企业管理状况、经理素质才能、企业文化等;企业外部环境,包括社会发展与进步、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财政税收与财务、法律法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科学哲学与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等。
财务会计理论体系各个构成要素的内在逻辑关系和有机构成,形成财务会计理论结构框架,如图所示。
财务会计理论框架是一个结构严密和层次递进的逻辑体系。它全面反映了财务会计理论系统的基本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1.会计的目标。会计理论是以会计为研究对象,因此,研究会计,首先就应确定会计研究要达到的目标。理所当然,会计的目标构成会计理论框架合乎逻辑的起点。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关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财务会计信息,以供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这一观点已被普遍接受。
2.会计假设。假设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通过建立会计假设,确定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前提条件,也就是构造一个理想客体,以便“舍弃其客观原形的原始形态,撇开与当前研究无关的内容、次要过程和干扰因素,使其以理想化的纯粹单一的形式,呈现在研究者的面前,……使我们有可能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找出其存在和运动的规律,达到对其本质的科学认识”(戴蓬军,1992)。
会计既然是提供有关生产经营活动方面的财务会计信息,就应进一步确定会计所提供信息的空间范围和时间界限,并指定计量的方法,即我们在什么范围内、以什么方式来核算和披露会计信息。由于现实世界中企业经济业务活动存在的复杂性、相关性等不确定性因素,所以,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核算和披露的对象,必须加以理想化、纯粹化,以便达到对会计对象本质的科学认识。
现实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不确定性。首先,在企业所处的各种内外部环境中,会计核算的内容上具有不确定性。企业与投资者存在投资关系、与债权人存在借贷关系、与客户存在交易关系、与政府部门存在监管关系、与内部职工存在劳资关系等。上述关系的存在,影响企业经营活动,使其复杂化,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可能混淆企业自身的经营活动与相关者自身事项的边界,因而,将本不属于企业的交易或事项纳入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系统,以至影响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成果,影响企业损益的计算和财务会计信息的披露。不但造成财务会计信息失真,更重要的是损害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因此,会计提供的信息只能以企业其自身的经济业务为前提,这就是会计主体假设。它界定了会计核算的理想的、纯粹的空间范围。企业主体假设主要目的在于维护企业投资者和经营者的权益。
其次,市场经济存在经营风险,企业存在信用风险,资本也在集中和积聚。因此,企业可能随时面临破产倒闭、兼并收购等而使企业经营终结,如果企业存续期限不够确定,就难以对企业的交易及事项进行正常而恰当的确认和计量。例如,固定资产的折旧、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债权债务的结算、留存收益的处置等,如果会计存续期间不确定,就难以按照其技术或经济上的常规状态进行会计核算。因此,就必须以“不变应万变”,即假定企业的存续期限是处于一个理想的状态,除非有相反的证据证明,否则就认为企业会无限期地继续经营下去,而不停止和清算。这就是持续经营假设。它给定了企业预期可持续经营的理想期限,所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等可按照正常的状态进行会计核算处理。
再次,企业处于持续经营状态,但总不能直到企业终止才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因此,会计应定期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即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具有跨月、季、年的连续性,也必须将持续不断的经营业务活动划分为等长的会计期间,作为披露财务会计信息的时限。
最后,企业会计是以什么计量方式和尺度来核算和披露财务会计信息呢?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复杂繁多,必须采用一套能够对企业所有交易和事项进行核算和披露的计量尺度,现阶段货币职能的不可替代性,当然也只有货币量度能够担此重任。因此,选择了货币作为统一计量单位,这就是货币计量假设。
总之,以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会计核算和披露的企业经营活动的空间范围,以持续经营假设给定企业经营活动无限期的可持续性,以会计分期假设规定财务会计信息核算和披露的期间,以货币计量假设设定财务会计信息核算和披露的量度。这样,会计就是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单位,对一个持续经营的特定会计主体某一会计期间的交易和事项进行核算和披露。
会计假设为会计原则、会计要素、会计方法、会计实践和会计检验方面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会计原则。财务会计要按照会计假设奠定的基础核算和披露信息,那么,作为公共产品的财务会计信息必须科学、规范,确定其应具备的质量特征、确认和计量方式以及对其进行必要修正的弹性规定。这就是要制定会计原则,规定财务会计信息应达到的质量标准,使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规定财务会计信息确认和计量标准,按照权责发生制、收入与费用成本配比、历史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准则来进行企业交易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同时还规定财务会计进行会计核算和披露时,可以依照谨慎性、重要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等原。